這部電影,就是謠傳當年艋岬的參考範例,韓國黑幫故事,但憑良心說,黑道故事的內容很難完全不同,怎樣都要說到兄弟情義,就像教父的影子或多或少可以牽扯到另一部黑幫電影一樣。如果說今天想看黑幫電影的話,朋友會是我很推薦的一部,腳色選得好、劇情架構也流暢,尤其俊碩(老大)的氣勢與東洙(老二)的狠勁,精湛的演技讓人如歷其境。這部片後來還有續拍朋友2,但朋友2 相較之下沒有什麼新意,感覺只是為了交代而交代的作品。
故事中的四人組,不知道為什麼,四人應該是最常見的小團體人數,其中的腳色通常是老大、老二(軍師)、書呆子、搞笑的,這樣的腳色分配。小團體往往會有感情難捨難分的時候,但也有毅然決然一刀兩斷的一天,這部戲的主軸圍繞在老大與老二身上,留學念書的腳色則是以旁觀者的角度敘述著故事。俊碩跟東洙後來的決裂讓人看得十分難受,沒辦法,池塘就一個,如何能容的下兩條大魚呢? 雖然俊碩的大哥氣勢十分讓人折服,但我自己很喜歡東洙這個腳色,一開始他是心甘情願做老二的(以他的能力根本可以自己當老大),但卻得不到老二的待遇,而當他做大時,卻需要做出退讓,最後又落個誤殺下場。
這部片除了黑幫文化,也拍攝出1970年代的教育體制及生活環境,一直覺得韓國人拍復古片很有一套,服裝、建築、髮型等等細節都很有感覺,同屬於亞洲國家,在電影裡也可聞到一點台灣70年代的味道 (像是體罰制度),加上角色精彩的演出與嚴謹的編劇,造就這部電影的成功。
柳伍成演出的俊碩,完全就是一副黑道大哥臉,氣勢無人可及,不過他在我心中並非一個很棒的大哥,畢竟他連自己一路一起走來的兄弟東洙都無法照顧,後來還與之反目成仇。或許有人會覺得世事就是這樣,昔日的朋友也有可能是今日的敵人,但我覺得大哥之所以為大哥,應該就是要有能力一肩扛下,至少該保護好周遭的人才是。
東洙,張東健飾,最帥又最能打的,一心想做流氓的他最後自立門戶,整個人的狠勁讓人不寒而慄,相較之下艋舺裡的人物就像小朋友打鬧一樣。家裡出生窮,老大不照顧,自立門戶後又不得不退讓,雖然在劇中有點像是反派角色,但我看電影時感覺亮點都在他的身上,朋友二的故事也是由他的兒子說起。另外這部戲裡的張東健讓我聯想到吳彥祖,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樣的感覺?
電影結束前,畫面拉回過去,四個人在海邊游泳的畫面,小時侯一起玩樂,長大各分西東,甚至反目成仇,就像小學畢業時的畢業驪歌一樣,"親愛的朋友請握一握手,長大以後要各分西東" 。回首看看自己的人生歷程,曾經友好密不可分的朋友似乎也已經不在身邊,為了人生不段往前,我們把很多東西都留在了路上,有時候想珍惜也無法珍惜,這就是現實的無可奈何。
本篇圖片取自朋友電影片段